引言:在吹捧之外
过去几天,我写了两篇关于Anthropic Skills的文章,分析了它的技术架构和行业意义。但现在,我想换个角度。
作为一个管理团队、负责云服务架构、见过无数"革命性技术"最后沦为PPT的技术负责人,我对任何新技术的第一反应不是兴奋,而是质疑。
这篇文章,我不想再讲Skills有多好。我想问几个不客气的问题:
- 这真的解决了实际问题,还是制造了新的复杂度?
- 这是好的工程设计,还是过度设计?
- 它的价值在哪里?边界在哪里?
- 什么时候该用?什么时候不该用?
- 这会不会又是一个"银弹谎言"?
如果你期待一篇"Skills太棒了"的文章,这篇可能让你失望。
但如果你想听点真话,想知道一个技术负责人的真实判断,请继续往下读。
第一部分:冷静审视 – Skills到底解决了什么问题?
1.1 真问题 vs 伪需求
技术圈有个老毛病:喜欢为不存在的问题发明解决方案。
Skills声称要解决三个问题:
- Prompt难以维护
- AI输出不稳定
- 企业知识无法沉淀
让我们一个个审视。
问题1:Prompt真的难以维护吗?
声称的问题:
长prompt难以版本控制
团队协作困难
每次都要复制粘贴
但实际情况是:
# 大多数团队已经这样做了
class PromptManager:
def __init__(self):
self.prompts = {
'code_review': load_prompt('prompts/code_review.txt'),
'doc_generation': load_prompt('prompts/doc_gen.txt')
}
def get_prompt(self, name, **kwargs):
return self.prompts[name].format(**kwargs)
# 用Git管理prompts/目录
# 用CI/CD自动部署
# 团队通过PR协作
问题来了:这套方案不好用吗?
大多数公司已经在用类似的方式管理prompt。Skills真的比这更好,还是只是换了个名字?
问题2:AI输出不稳定,Skills能解决吗?
Skills的卖点是:可以嵌入可执行代码,保证关键逻辑的可靠性。
但问题是:
# 如果我需要精确计算,我本来就应该用代码
def calculate_roi(investment, returns):
return (returns - investment) / investment * 100
# 然后把结果给AI做总结
summary = claude.generate(f"ROI是{roi}%,请生成报告")
我为什么需要把这段代码包装成Skill?
直接在我的应用代码里调用它,不是更简单吗?
问题3:企业知识无法沉淀,这是真问题吗?
Skills说:把企业知识封装成Skills,就能沉淀和复用。
但企业知识的沉淀,本来就有很多方式:
- 内部Wiki
- Confluence文档
- 代码仓库的README
- 技术方案文档
- RAG(检索增强生成)
Skills比这些更好吗?还是只是又一个"知识管理工具"?
1.2 真实价值在哪里?
冷静下来,我认为Skills的真实价值在于:
不是解决新问题,而是统一了散落的解决方案。
之前:
- prompt管理:自己写脚本
- 代码执行:自己集成
- 知识库:RAG系统
- 工具调用:Function Calling API
现在:
- 统一封装成Skills
- 标准化的格式
- Claude自动协调
这是好事吗?是的。
这是革命性的吗?不是。
这是必需的吗?看情况。
Skills的价值不在于"发明了新能力",而在于"标准化了已有能力的组织方式"。
就像Docker不是发明了虚拟化,而是标准化了容器格式。
但问题是:标准化有时候是简化,有时候是增加复杂度。
Docker简化了部署,但也增加了学习成本和运维复杂度。
Skills会是哪种情况?
第二部分:优点 – Skills确实做对了什么
批判不等于全盘否定。Skills确实有一些真正的优点。
2.1 优点1:可维护性的提升(有限)
确实改善的场景:
如果你的团队有10个以上的复杂prompt,而且需要:
- 频繁更新
- 多人协作
- 版本回滚
- 跨项目复用
那么Skills的标准化格式,确实比自己写管理脚本要好。
为什么说"有限"?
因为大多数团队的prompt数量没那么多,复杂度也没那么高。
如果你只有3-5个prompt,用简单的文本文件 + Git就够了。引入Skills反而是过度设计。
类比:
就像微服务架构。
- 如果你有100+个服务,微服务是必须的
- 如果你只有5个服务,单体架构可能更合适
Skills也是一样:它是为大规模复杂场景设计的,不是为简单场景。
2.2 优点2:混合执行模式的价值
这是Skills最有价值的设计。
AI + 代码的混合执行,确实解决了一个真实痛点:
纯AI:不可靠,但灵活
纯代码:可靠,但僵硬
Skills:AI理解意图 + 代码执行关键逻辑 = 可靠且灵活
举个真实例子:
财务报表生成:
1. AI理解用户需求(灵活)
2. 代码计算财务指标(可靠)
3. 代码生成标准Excel格式(可靠)
4. AI生成分析文本(灵活)
5. 代码应用公司品牌规范(可靠)
这种混合模式,确实是传统方式难以实现的。
但问题是:这个能力是Skills独有的吗?
不是。OpenAI的Code Interpreter也能执行代码。
Skills的优势在于:代码是预先定义的,不是AI临时生成的。
这是一个真实的差异化优势。
2.3 优点3:知识资产化的可能性
这个优点看起来很美:
企业的调教AI经验,从"存在于对话历史"变成了"结构化的Skills资产"。
这确实有价值。
但现实是:
大多数企业还没到这个阶段。他们连基础的AI应用都还没做好,就要考虑"知识资产化"?
这就像:
- 你还在用Excel管理库存
- 就有人跟你推销区块链供应链解决方案
方向是对的,但时机可能太早了。
适用场景:
Skills的知识资产化,适合:
- 大型企业,有成熟的AI应用
- 咨询公司,需要打包交付AI能力
- SaaS公司,要把AI能力产品化
不适合:
- 刚开始用AI的小团队
- 简单的内部工具
- 一次性的任务
第三部分:缺陷 – Skills的真实问题
现在说点不好听的。
3.1 缺陷1:复杂度的诅咒
Skills增加了显著的复杂度。
之前:
# 简单直接
prompt = """你是一个代码审查助手..."""
response = claude.generate(prompt)
现在:
1. 创建Skill目录结构
2. 编写SKILL.md
3. 定义触发条件
4. 编写工具脚本
5. 测试Skill的匹配和加载
6. 管理Skill的版本
7. 处理Skill之间的依赖
8. 调试Skill的组合问题
这值得吗?
对于简单任务,绝对不值得。
就像你不会为了打印"Hello World"去搭建一个微服务架构。
Linus会怎么说?
"如果你的解决方案比问题本身更复杂,那就是垃圾设计。"
Skills对简单任务来说,就是过度设计。
3.2 缺陷2:学习曲线陡峭
Skills不是简单的功能,而是一套体系。
要用好Skills,你需要理解:
- SKILL.md的格式规范
- 触发条件的匹配机制
- 工具脚本的编写方式
- Claude的自动加载逻辑
- Skills之间的协调机制
- 代码执行的安全隔离
- 版本管理和依赖处理
这比学习Docker简单吗?不见得。
投资回报率:
学习成本高,但只有在大规模使用时才有回报。
对于大多数团队来说:
学习成本 > 实际收益
这是一个现实问题。
3.3 缺陷3:调试的噩梦
当Skills出问题时,怎么调试?
场景1:Skill没被触发
问题:我写了一个Skill,但Claude从不使用它
原因可能是:
- 触发条件定义不当?
- 描述信息不清晰?
- 匹配算法的优先级低?
- 还是别的什么原因?
如何调试:不知道,没有调试工具
场景2:多个Skills冲突
问题:我有两个Skills,Claude的行为变得不可预测
原因可能是:
- Skills的指令相互矛盾?
- 加载顺序不对?
- 优先级冲突?
如何调试:不知道,Skills是黑盒组合
场景3:代码执行失败
问题:Skill中的代码报错
原因可能是:
- 沙箱环境缺少依赖?
- 超时限制?
- 权限问题?
如何调试:有限的错误信息,难以定位
这是一个真实的工程问题。
传统代码,你可以:
- 打断点
- 看调用栈
- 查日志
- 单元测试
Skills呢?调试能力非常有限。
这会导致:
- 开发效率低
- 出问题难以定位
- 维护成本高
3.4 缺陷4:锁定效应
一旦深度使用Skills,你就被Anthropic锁定了。
想想这个场景:
你花了半年时间:
- 开发了50个内部Skills
- 封装了公司的核心流程
- 团队习惯了这套工作方式
然后:
- Anthropic提价
- 或者服务不稳定
- 或者公司需要切换到其他AI平台
迁移成本:巨大
这不是危言耸听。
云计算时代,我们见过太多这样的故事:
- AWS Lambda的锁定
- Google App Engine的迁移困难
- 各种云服务商的"甜蜜陷阱"
Skills可能是下一个。
Anthropic会说:"Skills是开放标准,可以迁移"。
现实是:
- 标准还没定
- 其他平台不兼容
- 迁移成本依然很高
3.5 缺陷5:安全性的未知数
Skills可以执行代码,这是一个巨大的安全隐患。
想想这些场景:
场景1:恶意Skill
如果有人发布了一个看起来无害的Skill
实际上包含恶意代码:
- 窃取环境变量
- 读取敏感文件
- 发起网络攻击
- 挖矿(如果有GPU访问)
怎么防范?
场景2:依赖污染
一个Skill依赖另一个Skill
但被依赖的Skill被攻击者修改了
你的Skill也被污染
这是供应链攻击
在npm生态已经发生过无数次
场景3:企业数据泄露
企业内部的Skills
可能包含敏感的业务逻辑
如果不小心泄露到公开仓库:
- 竞争对手知道你的流程
- 可能包含硬编码的密钥
- 商业秘密泄露
Anthropic的沙箱隔离够安全吗?
可能是的。但也可能不是。
历史告诉我们:
- Docker有逃逸漏洞
- 虚拟机有侧信道攻击
- 沙箱总有被突破的可能
Skills的安全机制,还需要时间检验。
第四部分:真实价值 vs 营销噱头
让我们实话实说:Skills有多少是真实价值,多少是营销包装?
4.1 真实价值(40%)
这些是实实在在的价值:
-
标准化格式(真实)
- 统一了AI能力的封装方式
- 降低了团队协作成本
- 有利于生态建设
-
混合执行(真实)
- AI + 代码的组合确实有价值
- 提高了关键逻辑的可靠性
- 这是差异化优势
-
跨平台复用(真实但有限)
- 理论上可以在Claude应用、API、Code中复用
- 实际上还有很多限制和兼容性问题
-
大规模场景的可维护性(真实但场景有限)
- 对于大型企业确实有价值
- 但大多数团队用不到这个规模
总体评价:对于特定场景(大型企业、复杂工作流),确实有实质价值。
4.2 营销包装(60%)
这些是过度包装的部分:
-
"革命性的AI能力管理"(夸大)
- 实际上是已有技术的标准化
- 不是革命,是演进
- 很多公司已经有类似的内部方案
-
"企业知识资产化"(概念超前)
- 方向是对的,但时机太早
- 大多数企业还没到这个阶段
- 更像是"未来愿景"而非"现在能用"
-
"无缝组合,自动协调"(理想化)
- 理论上很美好
- 实际上充满边界情况
- 调试困难,行为不可预测
-
"一次构建,到处运行"(部分误导)
- 只在Anthropic生态内有效
- 迁移到其他平台?不存在的
- 锁定效应明显
-
"降低AI应用门槛"(反向)
- 实际上增加了复杂度
- 学习曲线陡峭
- 只有技术团队能玩转
总体评价:很多宣传超出了现实能力,更像是在描绘未来愿景。
4.3 冷静的判断
Skills不是银弹。
它是:
- 一个有价值的标准化努力
- 一个有前景但不成熟的技术
- 一个适合特定场景但不是通用解决方案的工具
不是:
- 革命性的技术突破
- 所有企业都需要的东西
- 简单易用的开箱即用方案
类比:
Skills现在的状态,像2010年的Docker:
- 技术方向正确
- 但不成熟,有很多坑
- 生态还在建设中
- 适合早期采用者,不适合保守企业
我的判断:
- 2年后,可能成熟
- 5年后,可能成为标准
- 现在?谨慎观望,小规模试验
第五部分:适用边界 – 什么时候该用,什么时候不该用
这是最实际的问题。
5.1 应该使用Skills的场景
场景1:大型企业的复杂AI工作流
✅ 使用Skills,如果你有:
- 10+个复杂的AI任务
- 跨团队协作需求
- 需要版本控制和审核流程
- 有专门的AI工程团队
❌ 不要用Skills,如果你是:
- 小团队,3-5人
- 简单的内部工具
- 一次性的任务
场景2:需要精确执行的关键业务逻辑
✅ 使用Skills,如果你需要:
- AI理解 + 代码执行的混合模式
- 财务计算、数据分析等精确任务
- 可审计的执行过程
❌ 不要用Skills,如果你:
- 只需要文本生成
- 不需要代码执行
- 简单的prompt就能搞定
场景3:打算构建AI能力产品
✅ 使用Skills,如果你是:
- SaaS公司,要产品化AI能力
- 咨询公司,要打包交付解决方案
- 工具开发商,要构建可复用的AI组件
❌ 不要用Skills,如果你:
- 只是内部使用
- 不需要对外交付
- 一次性的项目
5.2 不应该使用Skills的场景
场景1:简单任务
如果你的需求是:
用Claude写个周报
生成一段营销文案
翻译一段文字
总结一篇文章
就不要用Skills。这就像用大炮打蚊子。
简单的prompt更合适:
prompt = "请帮我生成一份周报..."
response = claude.generate(prompt)
场景2:快速原型和实验
如果你在:
- 探索AI的可能性
- 快速验证想法
- 做POC(概念验证)
不要一上来就用Skills。
先用最简单的方式验证,确认有价值后,再考虑是否要Skills化。
场景3:团队没有足够的技术能力
如果你的团队:
- 不熟悉Git
- 不会写代码
- 没有devops经验
Skills可能不适合你。
学习成本会超过收益。
不如用更简单的方式,比如:
- 直接用Claude应用
- 或者用OpenAI的GPTs(可视化配置)
5.3 决策框架
我的建议:用这个决策树来判断是否使用Skills
问题1:你的AI任务数量超过10个吗?
├─ 否 → 不要用Skills,简单prompt足够
└─ 是 → 继续
问题2:你需要跨团队协作和版本控制吗?
├─ 否 → 不要用Skills,自己管理prompt文件即可
└─ 是 → 继续
问题3:你有专门的技术团队来维护Skills吗?
├─ 否 → 不要用Skills,维护成本太高
└─ 是 → 继续
问题4:你的任务需要AI+代码的混合执行吗?
├─ 否 → 考虑用简单的RAG或Function Calling
└─ 是 → 继续
问题5:你能接受被Anthropic平台锁定吗?
├─ 否 → 不要深度依赖Skills,保持迁移能力
└─ 是 → 可以尝试使用Skills
结论:只有满足所有条件,才建议使用Skills
现实是:绝大多数团队,不会通过这个决策树。
这不是说Skills不好,而是说它不适合所有人。
第六部分:如果一定要用,怎么避坑?
好吧,也许你的场景确实适合Skills。那么如何避免踩坑?
6.1 避坑指南1:从小做起
不要一上来就全面Skillsify。
错误做法:
第一天:决定用Skills
第二天:把所有prompt都改造成Skills
第三天:团队完全依赖Skills
结果:发现不适合,但已经深度绑定
正确做法:
第一阶段:选1-2个简单任务试点
- 观察效果
- 评估成本
- 积累经验
第二阶段:如果效果好,逐步扩展
- 先做核心任务
- 建立最佳实践
- 培训团队
第三阶段:标准化和规模化
- 形成内部规范
- 建立Skills库
- 持续优化
关键:每个阶段都要评估"是否继续",而不是一条路走到黑。
6.2 避坑指南2:保持退出能力
不要让自己被完全锁定。
策略1:抽象层
# 不要直接依赖Skills
class AICapabilityManager:
def __init__(self, backend='skills'):
if backend == 'skills':
self.executor = SkillsExecutor()
elif backend == 'openai':
self.executor = OpenAIExecutor()
# ...保持切换能力
def execute(self, task):
return self.executor.execute(task)
策略2:核心逻辑独立
# 不要把业务逻辑埋在Skills里
# 而是:Skills调用你的核心库
# 这样即使不用Skills,核心逻辑还在
策略3:文档化
详细记录:
- 每个Skill的功能
- 背后的业务逻辑
- 如果不用Skills,怎么实现
这样切换成本会低很多
6.3 避坑指南3:建立监控和可观测性
Skills是黑盒,但你可以在外面加监控。
监控指标:
skill_metrics = {
'trigger_rate': {}, # 每个Skill被触发的频率
'success_rate': {}, # 成功率
'latency': {}, # 延迟
'error_patterns': {} # 错误模式
}
# 每次调用都记录
@track_skill_usage
def use_claude_with_skills(task):
result = claude.execute(task)
# 记录哪些Skills被使用了
# 记录执行时间
# 记录是否成功
return result
可观测性:
# 暴露调试信息
def debug_skill_matching(task):
"""
显示:
- 哪些Skills被考虑了
- 它们的相关性分数
- 最终选择了哪些
- 为什么其他的没被选
"""
pass
没有可观测性,就不要用Skills。
6.4 避坑指南4:控制安全风险
不要盲目信任Skills,尤其是第三方的。
安全检查清单:
□ 审查所有第三方Skills的代码
□ 不要给Skills过大的权限
□ 敏感数据不要放在Skills里
□ 定期更新和审计
□ 建立安全事件响应流程
原则:
1. 内部Skills > 第三方Skills
2. 开源可审计的 > 闭源的
3. 最小权限原则
4. 定期审计
6.5 避坑指南5:管理团队期望
最重要的一条:不要过度承诺。
错误做法:
"我们用Skills,可以:
- 开发效率提升10倍
- AI输出完美可靠
- 知识全面沉淀复用"
→ 现实达不到
→ 团队失望
→ 项目失败
正确做法:
"我们试用Skills,预期:
- 可能提升20-30%的协作效率
- 减少一些重复的prompt工作
- 积累一些可复用的AI能力"
→ 期望合理
→ 容易达到
→ 项目成功
关键:技术只是工具,不是魔法。
第七部分:长期思考 – Skills会成为主流吗?
7.1 成为主流的条件
Skills要成为主流标准,需要满足:
技术条件:
- ✅ 设计合理(基本满足)
- ❓ 性能足够好(待验证)
- ❌ 调试工具完善(明显不足)
- ❌ 文档和教育完善(还很初级)
生态条件:
- ❌ 足够多的开发者采用(刚起步)
- ❌ 丰富的Skills市场(内容稀少)
- ❌ 企业级成功案例(还很少)
- ❌ 第三方工具支持(基本没有)
商业条件:
- ✅ 清晰的价值主张(有)
- ❓ 合理的商业模式(不明确)
- ❌ 足够的市场需求(不确定)
- ❌ 与竞品的差异化(有但不够大)
总结:现在还远远不够。
7.2 可能的未来路径
路径1:成功(30%概率)
2025-2026:早期采用者试验
2026-2027:大企业开始采用
2027-2028:生态逐步成熟
2028-2030:成为事实标准
关键成功因素:
- Anthropic持续投入
- 解决调试和可观测性问题
- 建立丰富的Skills生态
- 获得几个标杆企业背书
路径2:小众但持续(50%概率)
Skills成为一个小众但有价值的工具
主要用户:
- 大型企业
- AI工具开发商
- 技术能力强的团队
但不会成为主流标准
大多数用户还是用简单的prompt
类比:Kubernetes
- 非常强大
- 但大多数项目用不到
- 小公司用Docker Compose就够了
路径3:失败(20%概率)
Skills被更好的方案替代
可能的替代者:
- OpenAI的下一代方案
- 开源社区的标准
- 完全不同的技术路径
类比:Google Wave、Microsoft Silverlight
- 技术先进
- 但时机不对或方向错了
- 最终被淘汰
7.3 我的判断
Skills最可能的结局:小众但持续(路径2)。
理由:
- 技术方向正确,但不是革命性的
- 适用场景有限,不是所有人都需要
- 竞争激烈,OpenAI、Google都在做类似的事
- 学习成本高,阻碍了大规模采用
Skills会找到自己的生态位:
- 企业级AI应用开发
- 需要高度定制的场景
- 技术能力强的团队
但不会像Docker或npm那样改变整个行业。
更像是:
- Ansible(很强大,但只有运维团队用)
- GraphQL(很优雅,但很多人还在用REST)
- Rust(技术上更好,但Python/Go依然主流)
好技术不一定成为主流,时机、生态、成本都很重要。
结论:冷静的建议
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:Skills是好设计还是过度包装?
我的答案:都是,也都不是。
它是好设计:
- 技术上合理
- 方向上正确
- 长期有价值
它也是过度包装:
- 很多宣传夸大其词
- 不适合大多数场景
- 复杂度超出必要
我的建议:
如果你是技术决策者:
- 不要盲目跟风
- 评估你的真实需求
- 用决策框架判断是否适合
- 小规模试验,谨慎推广
- 保持退出能力
如果你是开发者:
- 学习Skills的理念(有价值)
- 不要急于在项目中使用
- 等生态成熟一些
- 关注竞品和标准化努力
如果你是企业用户:
- 评估ROI(投资回报率)
- 考虑总体拥有成本
- 不要被营销话术迷惑
- 要求供应商提供真实案例
最重要的:保持理性,不要被炒作带偏。
Skills不是银弹,不是必需品,也不是革命。
它是一个有价值但不成熟的工具,适合特定场景,不适合所有人。
技术选型的黄金法则:
选择最简单的能解决问题的方案
不要为了用新技术而用新技术
复杂度是你的敌人,不是朋友
Skills增加了复杂度。
如果这个复杂度带来的价值,超过它的成本,那就用。
否则,不用。
就这么简单。
附录:Skills评估清单
最后,给一个实用的清单,帮你判断是否应该使用Skills。
评估清单
技术层面:
- [ ] 我们有10个以上的AI任务需要管理
- [ ] 我们需要AI + 代码的混合执行模式
- [ ] 我们有专门的技术团队维护Skills
- [ ] 我们有能力处理Skills的调试和运维
业务层面:
- [ ] Skills能解决我们的真实痛点
- [ ] ROI(投资回报率)是正的
- [ ] 预算充足(包括学习成本)
- [ ] 时间不紧急(有试错的时间)
组织层面:
- [ ] 团队有足够的技术能力
- [ ] 高层支持(不是个人行为)
- [ ] 有明确的成功指标
- [ ] 有Plan B(如果不成功怎么办)
风险层面:
- [ ] 我们能接受被Anthropic锁定
- [ ] 安全风险在可控范围内
- [ ] 有退出策略
- [ ] 不会影响核心业务
如果以上清单,你勾选了80%以上 → 可以考虑使用Skills
如果勾选少于50% → 不建议使用,风险大于收益
如果在50-80%之间 → 小规模试点,谨慎评估
最后的最后:
技术是用来解决问题的,不是用来炫耀的。
Skills是一个工具,仅此而已。
好的工程师知道什么时候用新技术。
更好的工程师知道什么时候不用新技术。
最好的工程师知道如何用最简单的方式解决问题。
共勉。
最新评论
注册很麻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