专注于分布式系统架构AI辅助开发工具(Claude
Code中文周刊)

Claude Skills背后-AI能力标准化之战已经开始

#Claude Skills

引言:一场看不见的战争

2025年10月,当Anthropic宣布推出Skills功能时,大多数科技媒体的报道都聚焦在"Claude又多了个新功能"。但如果你理解软件行业的历史,你会意识到:这不是功能竞赛,而是标准之争

这让我想起了几个历史时刻:

  • 1990年代末的浏览器大战:Netscape vs IE,争夺的是Web标准的话语权
  • 2000年代的移动操作系统之争:iOS vs Android,争夺的是应用生态的控制权
  • 2010年代的云计算格局:AWS vs Azure vs GCP,争夺的是基础设施的标准

每一次战争,表面看是产品竞争,实质是谁能定义标准,谁就能控制生态

现在,同样的战争正在AI领域打响。

Anthropic的Skills、OpenAI的GPTs和Assistants API、Google的Extensions、Microsoft的Copilot Plugins——它们都在做同一件事:定义AI能力的标准化格式

谁赢了这场战争,谁就控制了未来十年的AI生态。

作为一个在云服务领域工作多年的技术负责人,我见过太多标准之争。这篇文章,我想用行业观察的视角,分析Skills背后的战略意义、竞争格局,以及这场战争的可能走向。


第一部分:为什么要标准化AI能力?

1.1 AI的"DLL地狱"困境

理解标准化之前,我们先看看没有标准化的混乱。

现状:每个公司都在重复调教AI

想象一个场景:

  • A公司花了3个月,调教Claude理解他们的财务流程
  • B公司也花了3个月,调教ChatGPT理解类似的财务流程
  • C公司还要再花3个月,从零开始调教Gemini

每家公司的经验都困在自己的系统里,无法复用、无法积累、无法交易

这就像软件工程早期的"DLL地狱"(DLL Hell):

  • 每个程序都要自己实现基础功能
  • 没有统一的库管理机制
  • 升级一个组件可能破坏整个系统

混乱、低效、难以维护。

标准化能解决什么?

如果AI能力可以标准化:

1. 封装成标准格式(Skills、GPTs)
2. 在市场上交易和分发
3. 开发者一次构建,到处使用
4. 企业购买现成的垂直领域能力包

突然,AI能力从"公司内部的调教经验"变成了可交易的数字资产

这不是简单的"方便一点",而是从手工作坊到工业化生产的跃迁

1.2 历史的教训:标准之争的战略意义

让我们看看历史上几次标准之争的结局。

案例1:浏览器大战(1995-2005)

第一阶段:Netscape占据90%市场
→ 微软推出IE,捆绑Windows
→ 微软赢得市场份额,但失去了开发者生态

第二阶段:Firefox、Chrome崛起
→ 拥抱Web标准(W3C、ES标准)
→ Chrome最终胜出,因为它更标准、更开放

教训:封闭标准可能赢得短期市场,但开放标准赢得长期生态

案例2:移动应用生态(2007-2015)

iOS:封闭但精致的App Store生态
→ 严格审核、统一标准、高质量应用
→ 开发者和用户双重锁定

Android:相对开放的Google Play生态
→ 更宽松的审核、更灵活的标准
→ 市场份额更大,但碎片化严重

教训:标准的严格程度,决定了生态的质量和规模之间的权衡

案例3:云计算标准(2010-2020)

AWS:事实标准,最早、最完善
→ 但API是私有的,迁移成本高

Azure、GCP:后发,但试图兼容
→ 提供迁移工具、兼容层

现状:多云成为趋势,但AWS依然占据最大份额

教训:先发优势 + 生态锁定 = 持久的市场地位

对AI能力标准化的启示

  1. 先发优势至关重要:谁先定义标准,谁就占据主动
  2. 开放性决定生态规模:封闭可能赢得短期利润,开放赢得长期市场
  3. 迁移成本是护城河:一旦用户被锁定,切换平台代价巨大
  4. 标准的质量决定生态的质量:好的标准吸引优质开发者

现在,AI能力标准化的战争刚刚开始。

1.3 AI能力标准化的核心要素

一个成功的AI能力标准化方案,必须解决三个问题:

问题1:格式标准化

能力包的结构是什么?
- 如何描述能力?
- 如何封装工具?
- 如何定义触发条件?
- 如何管理版本?

类比:就像npm的package.json定义了JS包的标准格式

问题2:分发和发现

能力包如何流通?
- 在哪里发布?
- 怎么搜索和发现?
- 如何评价质量?
- 怎么处理版权和授权?

类比:就像App Store或npm registry

问题3:执行和隔离

能力包如何安全执行?
- 如何防止恶意代码?
- 如何隔离不同能力?
- 如何管理资源消耗?
- 怎么保证稳定性?

类比:就像Docker容器的隔离机制

谁能更好地解决这三个问题,谁就能赢得标准之争


第二部分:竞争格局 – 四大阵营的较量

AI能力标准化的战场上,已经有四大阵营。

2.1 Anthropic阵营:Skills – 工程化路线

核心理念:AI能力是可工程化的软件组件

设计特点

✅ 统一格式:SKILL.md作为标准描述文件
✅ 跨平台:Claude应用、API、Claude Code通用
✅ 代码执行:支持可执行代码,混合AI和传统编程
✅ 按需加载:不把所有东西塞进context
✅ 版本控制:通过Git管理,适合团队协作

战略定位

  • 目标用户:开发者、企业技术团队
  • 核心卖点:工程化、可维护、可复用
  • 生态策略:开放Skills市场(anthropics/skills)
  • 商业模式:基础模型订阅 + Skills市场交易(猜测)

优势

  1. 技术纯粹性:设计优雅,符合软件工程最佳实践
  2. 开发者友好:Git、Markdown、代码执行,都是开发者熟悉的工具
  3. 企业适用性:版本控制、团队协作,适合企业级应用

劣势

  1. 学习曲线:需要理解SKILL.md的格式和结构
  2. 生态初期:Skills市场刚起步,内容还不够丰富
  3. 市场份额:Claude的用户基数小于ChatGPT

2.2 OpenAI阵营:GPTs + Assistants API – 消费者路线

核心理念:让普通用户也能定制AI

设计特点

GPTs(面向消费者):
✅ 可视化配置:不需要写代码
✅ GPT Store:公开市场,任何人都能发布
✅ 变现机制:创作者可以获得收入分成
✅ 社交元素:点赞、评论、分享

Assistants API(面向开发者):
✅ 代码解释器:执行Python代码
✅ 文件检索:RAG能力
✅ 函数调用:集成外部工具
✅ 持久化对话:保存对话状态

战略定位

  • 目标用户:普通用户(GPTs)+ 开发者(Assistants API)
  • 核心卖点:易用性、大众化
  • 生态策略:GPT Store作为中心化市场
  • 商业模式:订阅 + 应用内交易分成

优势

  1. 用户基数巨大:ChatGPT的用户量远超Claude
  2. 易用性极强:GPTs可视化配置,门槛极低
  3. 变现通道:GPT Store提供了直接的商业化路径
  4. 双线布局:消费者(GPTs)+ 开发者(Assistants API)两条线

劣势

  1. 标准碎片化:GPTs和Assistants API是两套体系
  2. 质量参差不齐:低门槛导致GPT Store充斥大量低质内容
  3. 锁定效应明显:完全依赖OpenAI平台,迁移困难

2.3 Google阵营:Extensions – 搜索思维

核心理念:AI是增强版搜索引擎

设计特点

✅ 搜索集成:天然连接Google搜索、Gmail、Drive
✅ 企业服务:与Workspace深度整合
✅ 开放协议:相对标准化的Extension格式
✅ 实时数据:强调实时信息的获取

战略定位

  • 目标用户:企业客户(Workspace用户)
  • 核心卖点:与Google服务生态的无缝集成
  • 生态策略:依托现有的Google Cloud和Workspace生态
  • 商业模式:企业订阅 + 云服务绑定

优势

  1. 企业客户基础:大量Workspace企业用户
  2. 数据优势:搜索、邮件、文档的海量数据
  3. 基础设施:强大的云计算能力

劣势

  1. AI模型落后:Gemini在能力上逊于GPT-4和Claude
  2. 开发者生态薄弱:开发者更倾向OpenAI和Anthropic
  3. 战略摇摆:Google在AI方向上多次调整,缺乏连续性

2.4 Microsoft阵营:Copilot + Plugins – 操作系统思维

核心理念:AI是操作系统的一部分

设计特点

✅ 系统级集成:嵌入Windows、Office、Edge
✅ 企业市场:依托Microsoft 365和Azure
✅ 插件生态:Copilot Plugins标准
✅ 多模型支持:不绑定单一AI模型

战略定位

  • 目标用户:企业客户 + Windows/Office用户
  • 核心卖点:深度系统集成,提升办公效率
  • 生态策略:依托Windows和Office的垄断地位
  • 商业模式:企业订阅 + Azure云服务

优势

  1. 操作系统垄断:Windows的用户基数无人能敌
  2. Office生态:Word、Excel、PowerPoint是办公标配
  3. 企业渗透力:Microsoft在企业市场的统治地位
  4. OpenAI合作:既有自己的Copilot,又能用GPT-4

劣势

  1. 创新速度慢:大公司病,决策流程冗长
  2. 开发者信任度低:历史上多次"拥抱-扩展-消灭"
  3. 标准分裂:Copilot的标准与其他平台不兼容

第三部分:深度对比 – Skills vs GPTs

让我们重点对比两个最有可能成为主流标准的方案:Anthropic的Skills和OpenAI的GPTs。

3.1 设计哲学的根本差异

维度 Anthropic Skills OpenAI GPTs
目标用户 开发者、企业技术团队 普通用户、内容创作者
核心理念 AI能力是软件组件 AI能力是定制应用
配置方式 代码 + 文件(SKILL.md) 可视化界面配置
分发模式 Git仓库、版本控制 中心化市场(GPT Store)
商业模式 工程化工具 消费者应用商店
执行模式 按需加载、混合执行 全量加载、纯AI生成
适用场景 复杂工作流、企业级应用 快速原型、个人助手

本质差异

Skills是Linux式的

  • 开发者主导
  • 命令行友好
  • 强调自由和控制
  • 生态分散但高质量

GPTs是iOS式的

  • 用户主导
  • 图形界面优先
  • 强调易用和体验
  • 生态集中但参差不齐

3.2 生态模式的对比

Skills的生态想象

类似npm/GitHub生态:
1. 开发者在GitHub上开源Skills
2. 企业fork并定制私有Skills
3. 优秀的Skills被社区广泛使用
4. 出现专业的Skills开发公司
5. 企业采购垂直领域的Skills包

特点:
- 去中心化
- 开源为主
- 质量通过代码审查保证
- 适合B2B市场

GPTs的生态现状

类似App Store生态:
1. 创作者在GPT Store发布GPTs
2. 用户浏览、搜索、使用
3. 热门GPTs获得流量分成
4. OpenAI控制推荐算法和规则
5. 低质量内容充斥市场

特点:
- 中心化
- 商业化为主
- 质量通过用户评分和平台审核
- 适合B2C市场

两种模式的优劣

去中心化(Skills)的优点:

  • ✅ 开发者自由度高
  • ✅ 不受平台控制
  • ✅ 容易形成高质量社区
  • ❌ 发现成本高
  • ❌ 需要技术能力

中心化(GPTs)的优点:

  • ✅ 用户发现容易
  • ✅ 平台统一运营
  • ✅ 商业化路径清晰
  • ❌ 平台控制力强
  • ❌ 容易劣币驱逐良币

3.3 技术实现的深度差异

代码执行能力

Skills(Anthropic):

# Skills可以包含完整的Python脚本
def calculate_roi(investment, returns):
    """
    精确的ROI计算
    不用AI猜,用代码保证正确性
    """
    return (returns - investment) / investment * 100

# 混合模式:AI理解意图 + 代码执行计算

GPTs(OpenAI):

GPTs依赖Code Interpreter:
- 可以执行Python代码
- 但代码是AI生成的,不可预设
- 每次生成的代码可能不同
- 适合探索性任务,不适合关键逻辑

关键差异

  • Skills:代码是Skill的一部分,预先定义、确定性执行
  • GPTs:代码是AI临时生成的,不确定性、不可复现

这决定了:

  • Skills更适合关键业务逻辑
  • GPTs更适合灵活探索任务

上下文管理

Skills(猜测):

按需加载机制:
1. 扫描所有Skills的元信息(轻量)
2. 匹配相关Skills(快速)
3. 加载必要的Skills(精准)
4. 执行任务(高效)

优势:Context利用率高,可以有更多Skills

GPTs:

全量加载:
1. 用户选择一个GPT
2. 加载该GPT的完整配置和指令
3. 在整个对话中保持

优势:简单直接
劣势:一次只能用一个GPT,无法组合

可组合性

Skills:

多个Skills可以同时激活:
- excel-formatter.skill
- financial-analysis.skill
- company-branding.skill

Claude自动协调它们的使用

GPTs:

用户一次只能选择一个GPT
想组合能力?只能:
1. 手动切换GPT
2. 或者创建一个"超级GPT"包含所有功能(不可维护)

这又是一个根本性差异:

  • Skills:Unix哲学 – 组合简单工具
  • GPTs:All-in-One – 一个应用做所有事

第四部分:未来走向 – 谁会赢?

4.1 短期(1年内):各自占据细分市场

我的预测:

Anthropic Skills

  • 主导市场:企业技术团队、SaaS公司、开发工具
  • 典型用户:需要将AI集成到产品中的B2B企业
  • 增长驱动力:Claude Code的普及、企业私有化部署需求
  • 挑战:市场教育成本高,需要时间培养生态

OpenAI GPTs

  • 主导市场:个人用户、内容创作者、教育培训
  • 典型用户:想要定制AI助手的普通人
  • 增长驱动力:ChatGPT的巨大用户基数
  • 挑战:质量控制,GPT Store的低质内容泛滥

市场格局

B2B市场:Skills占优(工程化优势)
B2C市场:GPTs占优(易用性优势)

两者不是直接竞争,而是各自占据不同的生态位

4.2 中期(2-3年):标准收敛 or 分裂?

两种可能的未来:

场景A:标准收敛

出现一个跨平台的AI能力标准:
- 类似Docker的容器标准
- 或者类似ONNX的模型交换格式

Skills和GPTs都兼容这个标准:
- 在Skills平台创建的能力,可以导出到GPTs
- GPTs也可以转换成Skills格式
- 形成"一次构建,到处运行"的局面

推动力:
- 企业客户的强烈需求(避免锁定)
- 开发者社区的呼吁
- 监管机构的互操作性要求

场景B:标准分裂

形成多个互不兼容的生态:
- Skills生态(Anthropic + 开源社区)
- GPTs生态(OpenAI + 封闭市场)
- Extensions生态(Google Workspace)
- Plugins生态(Microsoft Copilot)

每个生态都有自己的:
- 标准格式
- 分发渠道
- 商业模式

推动力:
- 平台方的锁定效应诉求
- 先发优势的保护
- 差异化竞争的需要

我的判断

初期会分裂,后期会收敛

类比浏览器大战:

  • 初期:IE、Netscape各自为政,标准分裂
  • 中期:Firefox、Chrome崛起,拥抱Web标准
  • 现在:HTML5、CSS3、ES标准成为共识

AI能力标准化也会走类似的路径:

  1. 现在是混战期,各家都想定义标准
  2. 3-5年后,会出现事实标准(可能基于Skills或GPTs的演化版本)
  3. 监管和用户压力会推动互操作性
  4. 最终形成"标准 + 各家扩展"的格局

4.3 长期(5年+):AI能力的"npm时刻"

如果AI能力标准化成功,会发生什么?

想象未来的场景

# 2030年的一个终端会话

$ ai-skill install @anthropic/excel-pro
Installing excel-pro v3.2.0...
Dependencies resolved: 12 skills
Total size: 45MB
Installed successfully!

$ ai-skill install @mycompany/internal-workflows --private
Installing from private registry...
Authentication required...
Installed internal-workflows v1.8.3

$ ai-skill list
NAM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VERSION   SOURCE
excel-pro                     3.2.0     @anthropic
financial-analysis            2.1.5     @openai
internal-workflows            1.8.3     private
code-reviewer                 4.0.1     @github

$ ai-skill search "legal contract"
Found 234 skills matching "legal contract"

1. legal-contract-analyzer (★15.2k)
   Professional contract analysis and risk assessment
   @legaltech/contract-analyzer v5.2.0

2. contract-templates (★8.7k)
   Common legal contract templates with AI generation
   @lawyers-collective/templates v3.1.2

...

这意味着

  1. AI能力成为标准化商品

    • 像软件包一样安装、升级、卸载
    • 有版本号、依赖关系、兼容性检查
    • 可以在不同AI平台间迁移
  2. 出现AI能力的交易市场

    • 免费的开源Skills
    • 付费的专业Skills
    • 企业级的定制Skills
    • Skills开发成为一个产业
  3. AI应用开发模式改变

    • 不再是"调教AI",而是"组合Skills"
    • 出现"Skills架构师"职位
    • AI应用的开发周期大幅缩短
  4. 企业AI战略转变

    • 核心竞争力之一:私有Skills库
    • AI能力成为企业的数字资产
    • 出现Skills资产管理(Skill Asset Management)

4.4 关键变量:谁控制标准制定权?

最终的赢家,取决于几个关键变量:

变量1:监管政策

欧盟的AI Act可能要求互操作性
→ 强制平台支持标准格式
→ 推动Skills标准的开放化

变量2:企业客户的选择

如果大企业拒绝被单一平台锁定
→ 要求跨平台的Skills标准
→ 倒逼平台方妥协

变量3:开发者社区的力量

如果开发者社区形成共识
→ 推动开源的Skills标准(类似Kubernetes)
→ 商业平台被迫兼容

变量4:技术突破

如果出现更好的AI架构
→ 现有标准可能全部过时
→ 新一轮标准之争

我的预测

Anthropic的Skills有更大可能成为长期标准,理由:

  1. 技术优越性:设计更符合软件工程原则
  2. 开发者友好:Git、代码、版本控制,开发者更喜欢
  3. 开放性潜力:文件夹+Markdown的格式,容易开放和标准化
  4. 企业适用性:B2B市场的付费能力远超B2C

但OpenAI的GPTs会在消费者市场保持主导地位。

最终可能形成:

  • B2B市场:Skills为主导标准
  • B2C市场:GPTs为主导模式
  • 标准层面:出现通用的AI能力交换格式,两者都兼容

第五部分:对各方的影响

5.1 对开发者的影响

机会

  1. 新的职业方向

    • Skills工程师
    • AI能力架构师
    • Prompt工程师升级为能力工程师
  2. 创业机会

    • 垂直领域的Skills开发公司
    • Skills市场和分发平台
    • Skills质量检测和审核服务
  3. 技能升级路径

    • 从传统开发转向AI能力开发
    • 结合领域知识 + AI工程化能力
    • 成为稀缺的复合型人才

挑战

  1. 学习成本:需要理解多个平台的标准
  2. 选择困难:投入哪个平台的生态?
  3. 快速变化:标准可能频繁更新

建议

  • 优先学习Skills,因为更工程化、更通用
  • 关注开源社区的标准化努力
  • 建立自己的Skills库,作为知识资产积累

5.2 对企业的影响

机会

  1. AI能力资产化

    • 把企业知识封装成Skills
    • 形成可复用、可交易的资产
    • 新员工快速上手,降低培训成本
  2. 竞争力提升

    • 快速构建垂直领域的AI能力
    • 比竞争对手更早享受AI红利
    • 形成技术护城河
  3. 商业化机会

    • 把内部Skills对外销售
    • 成为垂直领域的AI能力供应商
    • 新的收入来源

风险

  1. 锁定效应

    • 深度依赖某个平台
    • 切换成本巨大
    • 被平台控制定价权
  2. 安全和合规

    • Skills中的代码如何审计?
    • 企业数据是否泄露?
    • 如何符合监管要求?
  3. 人才短缺

    • Skills工程化人才稀缺
    • 培养周期长
    • 人才竞争激烈

建议

  • 制定AI能力标准化战略
  • 避免单一平台依赖,保持多云能力
  • 建立内部的Skills开发和管理团队
  • 关注开源标准,参与社区

5.3 对AI平台的影响

赢家通吃的可能性

软件行业有个规律:平台级产品往往赢家通吃

  • 操作系统:Windows一家独大(PC时代)
  • 移动OS:iOS + Android两强
  • 云计算:AWS占据最大份额
  • 搜索引擎:Google垄断地位

AI平台会重复这个规律吗?

我的判断不会完全赢家通吃,但会高度集中

理由:

  1. 多模态需求:不同场景需要不同的AI模型
  2. 监管压力:反垄断监管会限制一家独大
  3. 技术快速迭代:后发者有机会弯道超车
  4. 企业多云策略:企业不愿被单一供应商锁定

可能的格局

第一梯队(占据80%市场):
- OpenAI(消费者市场 + 通用AI)
- Anthropic(企业市场 + 高质量AI)
- Google(企业服务 + 搜索集成)

第二梯队(专业细分市场):
- 垂直领域的专业AI公司
- 开源AI社区(本地部署、隐私保护)

长尾:
- 大量小型AI服务商
- 但市场份额很小

平台方的战略方向猜测

Anthropic:

  • 强化Skills生态建设
  • 推动Skills标准的开源化
  • 拉拢企业客户和开发者社区

OpenAI:

  • 提升GPT Store的质量控制
  • 推出更工程化的能力封装方案
  • 避免完全封闭,适度开放

Google:

  • 尽快追赶AI模型能力
  • 发挥企业服务和数据优势
  • 推动标准化,避免被边缘化

结论:标准之争,刚刚开始

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:AI能力标准化之战,谁会赢?

我的答案是:不会有一个赢家,但会有一个主导标准

短期:各自占据细分市场

  • Skills主导B2B
  • GPTs主导B2C

中期:标准博弈和融合

  • 初期分裂
  • 后期收敛
  • 出现兼容层和转换工具

长期:AI能力的"npm时刻"

  • 出现通用的AI能力标准
  • 形成巨大的Skills市场
  • AI应用开发模式彻底改变

对我们的启示

  1. 这不是功能竞赛,而是生态之争

    • 技术只是基础,生态才是护城河
    • 谁能聚集开发者,谁就能赢
  2. 开放 vs 封闭的永恒博弈

    • 短期看,封闭可能更赚钱
    • 长期看,开放能赢得生态
  3. 标准制定权至关重要

    • 定义标准的人,控制整个生态
    • 这是战略制高点
  4. 历史总是押韵

    • 浏览器大战、移动OS之争
    • AI能力标准化会走类似的路径
    • 但节奏会更快

最后的思考

25年前,没人预料到AWS会定义云计算标准。
15年前,没人预料到iPhone会定义移动应用生态。
5年前,没人预料到ChatGPT会引爆AI革命。

现在,我们正站在下一个转折点:AI能力的标准化

这场战争,才刚刚开始。

而你,选择站在哪一边?


参考资料

  1. Anthropic官方博客:Claude Skills发布
  2. OpenAI GPTs和GPT Store的发展历程
  3. 浏览器大战历史:《Browser Wars》
  4. 移动应用生态研究:《App Store经济学》
  5. 云计算标准化:AWS、Azure、GCP的竞争格局
  6. 软件标准化历史:《The Art of Software Standards》

后记

这篇文章写作时(2025年10月20日),Skills和GPTs的生态都还在非常早期。

我的很多判断可能不准确,但思考的框架应该是对的。

标准之争的本质,从来不是技术好坏,而是谁能聚集更多的开发者、企业和用户

技术优越性只是入场券,生态繁荣才是终极目标。

让我们拭目以待。

赞(0)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Toy Tech Blog » Claude Skills背后-AI能力标准化之战已经开始

评论 抢沙发

十年稳如初 — LocVPS,用时间证明实力

10+ 年老牌云主机服务商,全球机房覆盖,性能稳定、价格厚道。

老品牌,更懂稳定的价值你的第一台云服务器,从 LocVPS 开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