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言:一场引发全网热议的对谈
2025年10月10日,罗永浩的新节目《罗永浩的十字路口》第六期播出,邀请嘉宾是"影视飓风"创始人Tim(潘天鸿)。这场长达2小时52分钟的对谈,在B站获得了424.8万播放量、26.3万点赞、6.9万弹幕的惊人数据,更是登上全站排行榜第1名。
为什么这场对话能引发如此大的反响?因为Tim不仅分享了一个头部UP主的创业历程,更揭示了新媒体行业正在经历的深刻变革。在短视频极端化、AI冲击、商业化压力的三重夹击下,内容创作者正站在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。
表达极端化:注意力战争的必然产物
响度战争与HDR滥用
Tim在对话中提到的一个现象让我印象深刻:"这两年视频的响度比十年前响了超级多"。所有创作者都在偷偷把音量往上拉,音乐再往上拉,导致整个平台都在"比谁叫得更响"。
同样的问题出现在HDR技术上。原本为了提升观看体验的HDR,现在被广告用来抢夺注意力。"偶尔刷到的HDR内容会让眼睛特别疼,但这阻止不了大家都在用。"
这让我想起了军备竞赛理论:当系统奖励博眼球行为时,所有人都会被迫参与这场游戏,否则就会被淘汰。这不是创作者的道德问题,而是平台算法驱动的系统性问题。
摇一摇跳转与标题党
Tim形容的"摇一摇跳转广告"更加直白:"张衡都不用发明地动仪了,我在桌上放8台手机,哪边打开广告了,哪边地震。"
这种设计本质上是在利用人类的本能反应。而标题党之所以变得史无前例的重要,是因为在信息爆炸的环境中,注意力是最稀缺的资源。
数据背后的真相
从B站的数据可以看出这种趋势:
- 短视频平均完播率持续下降
- 前5秒留存率成为关键指标
- 封面和标题的重要性超过了内容质量
这不是内容退化,而是传播规律的必然结果。
平民化表达:精英时代的终结
从高高在上到平视对话
Tim观察到一个重要转变:"在五年以前,我认为互联网在乎精英式表达,就是特别漂亮的置景,以及你讲话要侃侃而谈,给人一种精英高高在上的感觉。"
但现在,情况完全不同了:
- Vlog从精致布景变成直接手持拍摄
- 观众开始拒绝高高在上的说教
- 真实性比完美性更重要
这种转变反映了互联网的本质:消除信息不对称,让每个人都有发声的权利。当精英光环褪去,真正有价值的是真实和连接。
影视飓风的成功秘诀
从影视飓风的视频可以看出这种转变:
- 拍摄风格更加接地气
- 内容更加注重真实体验
- 与观众的互动更加平等
这种"平视化表达"不是降低标准,而是回归到沟通的本质。
商业化的困境:站着挣钱为什么这么难
Tim的商业模式揭秘
从对话中可以整理出影视飓风的商业模式:
核心收入来源:
- 为汽车、游戏、手机厂商拍样片(最赚钱最稳定)
- 自有品牌服装(T恤今年能卖到几十万到上百万件)
- B站创作激励和广告分成
面临的挑战:
- 评测内容的独立性vs商业合作压力
- 内容行业缺乏规模效应
- 每期内容都要重新想创意,无法复制
Tim提到一个关键问题:"如果对面给你一千万,你接不接?" 这个问题的答案决定了你在商业化道路上的选择。
站着挣钱的现实困境
Tim坦言:"评测必须好的坏的都说,但是你只要说一句坏的,厂商就不愿意给钱了。"
这种困境不是Tim独有的,而是所有内容创作者面临的共同挑战:
- 保持独立性vs商业收入
- 用户信任vs品牌合作
- 内容质量vs商业压力
AI冲击:努力价值的重新定义
Tim的AI观察
Tim对AI的看法很直接:"AI这玩意儿,你会渐渐发现一个很恐怖的事情,就是你的努力,以前的努力,十年的努力,其实在AI面前配不上。"
在影视飓风的工作流中:
- 调研岗位:AI已经可以替代
- 制图岗位:视频封面制作已经不怎么需要人
- 剪辑岗位:AI绝对能在两年内替代掉优秀剪辑师
AI无法替代的领域
但Tim也指出了AI无法替代的领域:
- 真实性的记录:AI的连续性还比较差
- 人生经历:AI对你的信息收集是不完整的
- 讲故事的能力:这是人类的核心竞争力
"创意是绝对不安全的。不在于你的创意好不好,而在于有这么多人现在加入了这个战场,你怎么确定你的创意是安全的?"
AI时代的生存策略
Tim给出的答案是:"最安全的是人生经历"。
在AI时代:
- 独特的体验变得更有价值
- 真实的情感连接无法复制
- 深度思考比快速生成更重要
Tim的生存策略:四个象限全覆盖
内容矩阵思维
Tim提出了一个矩阵思维:
- X轴:长视频 vs 短视频
- Y轴:专业观众 vs 大众观众
- 目标:每个象限都有对应账号
这种"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"的策略,体现了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的智慧。
关键指标体系
短视频的核心指标:
- 5秒留存最重要,只要一个人看不到5秒,这个作品就废了
长视频的三个关键指标:
- CTR(基础点入率):看到你封面的人,有多少会进来
- AVD(平均用户观看时长):观众平均能停留多久
- 平均播放百分比:观众平均看到百分之几走了
内容创作原则
Tim的一个重要观点:"赚钱就赚钱,播放量就播放量,这两个必须分开。"
- 你要做爆款内容,就别想做商单
- 你要做商单,就不要经常去想做爆款内容
- 这两者结合确实有,但很少能够做到
新媒体行业的关键趋势分析
数据驱动的创作
从B站后台数据可以看出:
- 用户注意力持续碎片化
- 算法推荐权重不断增加
- 内容质量要求不断提高
平台生态的变化
各大平台都在调整策略:
- B站加大对中长视频的支持
- 抖音开始鼓励知识类内容
- 微信视频号扶持原创作者
商业模式的多元化
内容创业的收入模式越来越丰富:
- 广告分成
- 品牌合作
- 电商带货
- 知识付费
- IP授权
给新媒体从业者的生存建议
1. 拥抱变化,但守住核心
在AI时代,学习AI不是选择,而是必需。但要明确什么能被替代,什么不能被替代:
- 可被替代的:重复性技能、标准化流程、信息整理
- 不可被替代的:独特体验、情感连接、深度思考
2. 建立多元化的商业模式
不要依赖单一收入来源:
- 内容是获客手段,不是最终目的
- 电商等有规模效应的业务是出路
- 个人品牌是最重要的资产
3. 专注不可替代的价值
- 真实经历:AI无法完整复制你的人生体验
- 连续性叙事:长故事讲述能力
- 情感连接:与观众建立真实的关系
4. 平衡商业化和独立性
Tim的经验是:当你的影响力足够大时,你可以说"不"。但在此之前,需要找到平衡点。
5. 数据驱动的内容创作
- 关注前5秒留存率
- 优化封面和标题
- 分析观众行为数据
- A/B测试不同内容形式
十字路口的选择
技术十字路口
AI既是威胁也是机遇。关键在于如何利用AI增强而不是替代人类的创造力。
商业十字路口
在保持独立性和实现商业化之间找到平衡。Tim的经验表明,规模效应是关键,但不能牺牲核心价值。
内容十字路口
在极端化表达和真实性之间做出选择。短期看,极端化能获得更多注意力;长期看,真实性才能建立可持续的品牌。
结语:在技术浪潮中守护人性价值
Tim的担忧很有道理:"年轻一代如果只看这些短视频,会不会真的变笨?"
但他也给出了答案:最安全的是人生经历。
在这个注意力稀缺、AI冲击、商业化压力的时代,最重要的可能不是追逐最新的技术趋势,也不是研究平台的算法规则,而是回归到最根本的问题:
你能提供什么独特的价值?什么是你能做而AI无法替代的?
对于新媒体从业者来说,答案可能就藏在Tim的话里:真实性的记录和讲故事的能力。这些看似"软"的技能,在技术浪潮中反而成了最硬的竞争力。
正如影视飓风所证明的:用影像打开世界的梦想,本质上是用真实的情感连接打开人心。在这个意义上,技术永远只是工具,而人性的价值才是永恒的。
参考资源
关于作者
toy,高仙机器人云服务技术负责人,Linus哲学信徒,新媒体观察者。长期关注AI技术发展、内容创作生态、商业化变现模式。本文基于公开数据和行业观察撰写,欢迎交流讨论。
最后更新: 2025-10-17
本文所有信息基于2025年10月的公开资料,具体数据以平台官方为准
最新评论
注册很麻烦